beat365最新版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学位授予标准
(080500)
一、学科基本情况与发展目标
1.学科内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它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加工、基本性质及使役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并研究材料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根据组成形式,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根据性能特征,材料又可分为以力学性能为应用基础的结构材料和以物理及化学性能为应用基础的功能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科学为基础,以加工制造等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其他工程学科的结合发展和相互丰富,充实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推动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学科基本情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冶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基础上,形成了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学科方向。
本学科目前拥有河北省高强韧性耐磨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改性塑料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高品质冷镦钢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级科研平台和材料综合实验室、化学化工实验室。
本学科拥有一支包括“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杰出青年”、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才、“河北省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在内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2人、38%具有海外研究经历。自2015年起,本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7项,横向项目30余项,累计经费约1580万元,年师均经费13.1万元,发表SCI论文9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4项。本学科还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如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钢研杯”微观图像竞赛、河北省网络模拟炼钢大赛等科技实践活动,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20余项。
3.学科发展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正在向与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其学科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纳米材料与器件、信息功能材料、智能材料与器件、高新能源转换与储能材料、仿生与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重大工程及装备用关键材料、基础材料高性能化与绿色制备技术、材料设计与先进制备技术将成为其学科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主导方向。在材料已与信息、能源并列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的大背景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牵引以及社会需要的推动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面正不断扩大,涉及材料的边缘学科将不断出现。整体来看,材料科学正朝着“大材料”、复合化、功能化、多元化和纳米化的方向发展。
4.主要培养方向
本学科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按二级学科方向培养,形成了多个特色研究领域,目前主要按照以下三个个方向进行培养。
(1)材料学
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先进磁性材料、金属结构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先进磁性材料包括新型高性能永磁材料的成分设计,新型高性能永磁材料的织构制备关键技术,新型高性能永磁材料的矫顽力机制研究,新型高性能永磁材料的微结构、磁性能、电性能、力学性能及服役稳定性研究;金属结构材料包括冷镦钢、耐磨钢等先进钢铁材料成分设计与优化理论、塑性成形力学基础及应用,铝合金新型时效工艺及腐蚀机理,钛合金强韧化技术开发及相变机理;新型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包括先进陶瓷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性能优化及特种制备技术,并探索其在机械、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新型陶粒材料制备及其在高端领域的应用;智能纳米材料、光子晶体的结构设计及制备技术。
(2)材料物理与化学
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可持续资源与环境材料。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包括高韧性聚苯醚制备的关键技术研究、聚苯醚复合材料及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功能塑料薄膜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备关键技术的开发。新能源材料包括新型高效制氢、储氢、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隔膜材料的纳米复合技术和薄膜复合技术。可持续资源与环境材料包括废弃资源的高值再利用技术,以及具有高效吸附和催化降解功能新型复合材料的多级结构设计和材料复合新技术。
(3)材料加工工程
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冷镦钢和耐磨钢等金属结构材料、磁性材料、改性塑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等的关键制备和成型技术。冷镦钢成型、热压/热变形、扭转成型、大塑性变形、先进烧结及热处理等经济、优质、高效的加工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与自动化,加工过程的模拟与智能化控制,材料循环再生利用技术等。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硕士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结构化学等。
2.专业知识
需要掌握材料先进加工技术、材料结构表征与应用、材料表面与界面等核心知识体系与材料科学前沿、材料成形数值模拟与优化理论等专业必修课程。根据学科方向的不同,可选修金属材料理论基础、材料腐蚀与防护、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电化学原理与应用、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现代材料物理化学、材料成型与加工、金属材料强韧化原理、金属基复合材料、磁学基础与磁性材料、先进钢铁材料、薄膜材料与技术、纳米材料及制备技术等课程知识。此外还需要参加其他选修方向课程和研究生实验课程等。
3.工具性知识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交际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查阅国外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企业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建立模型与进行计算;能运用互联网获取国内外技术信息,查阅有关技术专利与资料。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倡导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学风严谨的优良风气,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在科学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
(1)在学术活动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等部门相关的规章制度,要遵从并符合社会准则,要具有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学术研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作品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是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应注明转引出处。
(3)合作研究成果应按照当事人对科学研究成果所作贡献大小并根据本人自愿原则依次顺序署名,或遵从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共同的约定。任何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所有署名人均应对作品承担相应责任,作品主持人应对作品负主要责任。
(4)在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
(5)应严格遵守和维护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规定,高度重视保密工作。
(6)不得有剽窃、抄袭、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私自署名、泄密和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的行为。
2.专业素养
(1)热爱所从事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具有探索真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2)具有探索材料工程发展规律、科学总结等学术素养。
(3)具有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
3.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治学态度、良好的科研道德素养。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剽窃或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不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不一稿多投多发,不标注虚假引文及参考文献。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引导研究生树立坚定的科学研究信念,形成稳定的和正义的学术道德情感和意志,培养研究生追求科学真理、捍卫学术道德的崇高精神。
(2)团结协作,不自私自利。培养研究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明确集体目标和集体观念,消除自私自利的思想,督促研究生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培养研究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
(3)担当社会责任,不唯利是图。加强研究生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研究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担当,培养研究生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4)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并具有批评和学术质疑的精神,能够针对学术问题提出客观、科学的意见和建议。
四、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备独立检索和查阅科学文献、专利和其他资料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善于归纳和总结,能够理清研究领域的进展脉络和主要理论派别,能够独立完成文献综述,客观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2.科学研究能力
结合个人对本领域研究进展的掌握,在导师指导下能够制定总体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等,进而能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并能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权威或他人的结果不迷信,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能够科学地分析、客观地评价,认识到可以借鉴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3.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主要包括:
(1)硕士生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
(2)能够熟练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
(3)能够准确、精炼地表达自己学术观点、展示学术成果。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
(1)通过精确的实验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掌握获取数据的新方法;
(2)根据新需求,设计或改进新材料;对已有的材料制备技术进行修正,获得新的材料性质或使用性能。
5.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通过培养和锻炼,具备从事开展学术型研究或从事技术开发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2)掌握常用的材料学研究方法,能够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对所研究课题的工程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在实验中增强动手能力。
(3)能胜任科研、学术、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符合以下要求:
(1)选题应从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学科、专业范畴出发,在学术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使研究生有可能在论文中提出新见解。
(2)选题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解决经济建设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点,解决社会文化发展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能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力求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并尽量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必要的实验设备要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要基本具备。
(4)选题要结合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使研究生能够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得到从事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论文题目应具学术性,选题的份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应能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工作。
2.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撰写应符合《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beat365最新版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和本领域现行所有国家标准等有关规定撰写。
3.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与新颖性。基本掌握论文选题领域中国内外文献及有关科技进展情况。硕士论文应在理论分析、测试技术、数据处理、仪器设备和工艺方法等任一方面有一定的新见解、创新或改进等情况,在论文中需要体现培养方案所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况。论文需要体现所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和论文工作量情况,以及采用先进技术、方法、设备和信息情况。论文文字表述、计量单位、图表、引文等格式必须符合规范。硕士生应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研究领域相关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经历,鼓励有潜力的硕士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创新成果的学术论文。
论文评分要求:
(1)学位论文每份评阅成绩均达到70分时,则准予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当学位论文评阅成绩有两份及以上达不到70分时,则不准予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做延期处理;
(3)当学位论文有一份评阅成绩达不到70分,但平均评阅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且评阅成绩中无60分以下时,经学位论文作者和导师申请,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可加送一份学位论文进行评阅;若加送学位论文评阅成绩达到70分,则准予答辩,否则做延期处理。
4.创新性成果要求
申请人用于申请硕士学位的创新成果,应当在相应学科领域具有先进性,应当由申请人在攻读学位期间独立完成,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
申请人可以以学术论文和专利等多种形式呈现相关创新成果,并鼓励申请人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申请人达到学习年限后,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创新成果必须至少满足以下1条,方可申请学位。
(1)学术论文
要求公开发表(或录用)至少1篇和申请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均要求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者申请人为第二作者(校内导师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除外)不能作为申请人创新成果,beat365最新版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录用的论文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SCI、EI检索收录的期刊论文;《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
注:期刊论文如进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则以检索报告为准;未正式见刊或未在线发表的期刊论文以录用通知为准。
(2)知识产权
至少获得1项与申请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我国或国际发明专利授权(申请人为第一发明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人为第二发明人),或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且公开发表(或录用)至少1篇省级及以上期刊论文,专利权人须为beat365最新版。
(3)获奖
至少获得1项省级三等及以上且与申请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竞赛奖项(申请人为第一获奖人或者校内导师为第一获奖人、申请人为第二获奖人),获奖单位须为beat365最新版。 竞赛包括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铸造工艺设计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
beat365最新版 材料与化工 专业学位类别
学位授予标准
(085600)
一、专业基本情况与发展目标
1.专业内涵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类别是与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相关的行业领域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应用,主要为材料与化工行业相关部门培养在产品研究与开发、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革新与改造等方面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服务于材料与化工等行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类别涉及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领域,是口径宽、覆盖面广的工程类别,面向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材料成型等工程领域的重大需求,注重新材料、新技术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本专业还涉及物质合成以及物质、能源的转化过程与技术等核心内涵,提供技术最先进、经济最合理的方法、原理、设备与工艺,对能源和资源开发及高效利用、生物和化学制药、新材料开发和应用、物质的精细合成与转化、环境化学和绿色过程等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涉及从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到材料制备等研究领域,研究的对象包括高温下进行的化学变化、物质传输、凝固和相变过程以及相关工程技术问题。
2.专业基本情况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类别依托材料工程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其拥有一支包括“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杰出青年”、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才、“河北省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在内的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积累了丰富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还拥有河北省高强韧性耐磨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改性塑料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高品质冷镦钢技术创新中心、物质测试分析中心等一系列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材料与化工专业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并且能独立从事本领域科研、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共有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4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博士占比100%;在校硕士生67人。同时,本专业聘请了具有深厚工程经验、具有高级职称的兼职企业专家导师15名,组成了“双师型”师资队伍。该硕士点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导师梯队结构合理。其专业带头人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在材料与化工领域相关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经验。
近年来,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110余项,年均经费750万;发表学术论文47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240余篇;与冀南地区大中型企业如普阳钢铁、新兴铸管、新金钢铁、中船重工第718研究所、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晨光生物集团、河北恒一检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承担了大量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3.专业发展目标
结合beat365下载唯一官方网各学科特色,明确发展目标,坚持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能力建设、专业点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坚持优势学科发展,打造优势学科方向;坚持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做好学科建设工作;统筹学科发展全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规划引领学科发展,规范有序地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强化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使科研成果产业化。
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多向联系,扩大合作范围,加大合作力度,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科学研究条件和人才培养条件。积极组织、承办和鼓励师生参加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及学术研讨会,促进本专业教师和研究生了解、掌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
4.主要培养方向
(1)材料工程:①金属材料工程(包括金属结构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侧重金属材料成分、性能及成型技术优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②先进磁性材料(包括稀土永磁性材料设计与研发):研究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和多功能纳米磁性材料,满足各个领域对磁性材料微型化、轻型化、多功能化和高强高能的要求;③复合材料(包括纤维增强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型复合材料):立足于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在复合材料改性和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新产品研发的关键科学问题;④新能源与环境材料(包括锂电材料、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以及污水处理材料的设计合成及优化研究):瞄准新能源和环境领域复合材料与先进制备技术的研究热点;⑤新型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包括先进陶瓷复合材料、新型陶粒材料、智能纳米材料、光子晶体结构设计、性能优化及特种制备技术),探索其在机械、环境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2)化学工程:①催化技术与清洁能源(包括催化剂工程和清洁能源生产):以催化化学的科学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探索材料合成、结构表征及其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发新型催化剂材料并将其应用于精细化学品合成及清洁能源生产;②精细化工与纳米材料应用(包括绿色精细化工、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精细及专用化学品、药物中间体、多功能聚合物的绿色合成及工艺技术,进行新型碳材料、超分子材料等功能化、智能化、复合化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仿真模拟精细化工和材料合成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过程自动化;③绿色化工生产技术(包括生产原理、产品开发、工艺实施和过程及装置的设计和优化):涉及工艺设计与优化、绿色化工工艺和化工安全。
(3)冶金工程:①钢铁冶金与冶金物理化学(包括炼铁新技术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数值模拟,炼钢过程物理化学以及炼钢工艺优化,炉外精炼以及高品质钢基础理论研究,铸坯凝固组织优化,无缺陷铸坯高效生产技术,近终形连铸高效生产与自动化控制):主要研究钢铁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和传输原理基本规律,以及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②有色金属冶金与材料制备(包括有色金属提取,冶金电化学以及冶金电极新材料开发,特种冶金和特殊钢外场强化冶金新技术,金属增材制造粉体制备新工艺、新技术):主要研究冶金电化学、电极新材料,特种冶金与外场冶金前沿技术探索与工艺开发。③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冶金渣中有价组元的综合回收及尾渣再利用,闲置矿与难处理矿的冶炼与有价元素综合回收):主要研究冶金废弃物资源化高附加值利用及复杂难处理矿冶炼与处理的新工艺、新流程。
二、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倡导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学风严谨的优良风气,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在科学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
(1)在学术活动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等部门相关的规章制度,要遵从并符合社会准则。要具有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瞄准国家对于材料与化工行业的重大需求,解决各项科技发展中对于材料性能和化学工艺的关键性要求。
(2)学术研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作品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是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中转引第三人成果,应注明转引出处。
(3)合作研究成果应按照当事人对科学研究成果所作贡献大小并根据本人自愿原则依次顺序署名,或遵从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共同的约定。任何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所有署名人均应对作品承担相应责任,作品主持人应对作品负主要责任。
(4)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
(5)应严格遵守和维护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规定,高度重视保密工作。
(6)不得有剽窃、抄袭、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私自署名、泄密和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的行为。
2.专业素养
(1)在掌握材料、冶金和化工等学科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面广,可以提出并解决部分科研问题。
(2)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崇尚科学的精神,基本掌握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
(3)在研究过程中,要对本领域相关材料的发现权、相关观点的发明权准确表述。
(4)应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各项试验,客观全面地展示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进行学术讨论的能力,勇于批评和质疑,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1)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剽窃或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不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不一稿多投多发,不标注虚假引文及参考文献。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引导研究生树立坚定的科学研究信念,形成稳定的和正义的学术道德情感和意志,培养研究生追求科学真理、捍卫学术道德的崇高精神。
(2)团结协作,不自私自利。培养研究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明确集体目标和集体观念,消除自私自利的思想,督促研究生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培养研究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
(3)担当社会责任,不唯利是图。加强研究生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研究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担当,培养研究生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三、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掌握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人文知识;掌握工程伦理、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材料分析技术等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材料工程:掌握材料成分优化设计、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先进加工成型技术、材料发展前沿等专业知识。
化学工程:掌握化学工程领域需要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化学工程领域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掌握催化剂合成及应用、精细化工生产、绿色化工生产技术中涉及到的专业相关知识。
冶金工程:掌握本领域某个发展方向较为系统深入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为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冶金工程科学前沿、冶金传输理论与应用、冶金物理化学理论与应用、冶金电化学原理及应用、特殊钢冶金学、夹杂物控制工程及理论、冶金资源高效利用、金属凝固理论与应用、炉外处理原理及应用、冶金过程数值模拟与仿真、近代冶金与材料研究方法等。
3.工具性知识
掌握材料与化工领域专业软件、专业英语等工具性知识。
四、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1.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熟悉本行业相关工作流程和职业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能够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工作。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不少于1学分。
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包括到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研发或工程实习,参与各种科技、双创、互联网+竞赛,在国家、省部级科研或双创平台进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参加企业的双创讲座等。
实践环节的主要目的:根据材料与化工的领域特点到相关行业从事实习实践活动,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本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业实践
在学期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在企业内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决定实践内容,或参与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结合企业的工程项目决定实践内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专业实践的具体环节、要求和考核工作规定参照《beat365最新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校研[2015]5号)。
3.讲座论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及报告。要求参与学术讲座不少于3次,其中作报告不少于1次。
五、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
(1)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培养主动获取研究所需知识的自学能力及掌握正确研究方法的能力。
(2)深入地掌握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学科理论、工程技术和专门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
(3)能够从工程实践、研究论文、学术报告、实验探索中挖掘和发现新问题和研究课题。
2.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通过培养和锻炼,具备从事开展学术型研究或从事技术开发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2)掌握常用的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研究方法,能够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对所研究课题的工程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在实验中增强动手能力。
(3)能胜任科研、学术、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具有应用科学理论方法、获得科学实验数据和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会综合运用所学基础与专门知识,掌握所从事领域相关的先进技术与方法,能够解决本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
3.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主要包括:
(1)硕士生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能够准确、精炼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研究成果。
(2)熟练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能撰写科技报告、说明书、论文摘要等科技资料,具有初步的听说等沟通能力。
(3)熟悉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领域的技术和标准,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对本研究方向重要问题的进行评判、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价值判断,并正确准确阐述。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
(1)通过精确的实验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并掌握获取数据的新方法。
(2)能够根据新需求,设计或改进新材料、新工艺;也能够对已有的材料、化工、冶金生产技术进行修正,获得新的材料性质或使用性能。
(3)在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领域实践中能灵活应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开拓创新的思维与能力。
5.其他
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研究或技术开发中所遇到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做到及时同专家、老师及其他研究生讨论,积极发表自己观点,融会贯通,提高水平。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具体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材料工程领域新工艺、新技术或新产品等研发产品。
(2)新材料的组成、合成、组织、结构、制备工艺、性能检测等预研研究或研究项目。
(3)原有材料改性、新用途、新特型的开发项目。
(4)材料工程中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材料工程设计与实践。
(5)在有关材料领域中的改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6)其他直接来源于材料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的课题。
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选取:
(1)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2)化学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
(3)化工过程的模拟与优化。
(4)化工新技术、新装备等的研制。
(5)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化工先进技术。
(6)化工工程设计与实施。
(7)化工应用研究。
冶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研究要求: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技术先进,有一定难度,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冶金工程领域理论基础及应用性研究。
(2)冶金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及新设备的研(究)制(造)与开发。
(3)冶金企业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4)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冶金技术项目。
(5)冶金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6)冶金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与研究。
2.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论文形式:
材料工程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可采用研发类学位论文(如新材料研发)、设计类学位论文(如材料与工艺设计)、应用类学位论文(如材料应用研究)、综合类学位论文(如综合材料改性和工艺研究及/或应用研究)等。
(1)研发类学位论文:对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项目,一般要求给出材料的成分分析、组织结构、材料性能和工程应用价值评价,给出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设备。
(2)设计类学位论文:对于材料或产品原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改造项目,一般要求给出原技术方案评述、技术改造的难点和关键技术、新技术方案的特点和改造后的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3)应用类学位论文:对于国外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等材料应用研究项目,一般要求给出引进技术及设备的特点分析、设备和技术功能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或设想,国产化关键技术所在和应采取的技术方案的绘制等。
(4)综合类学位论文:对于原有的材料改性和工艺设计项目,一般要求给出原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特性分析、改性后的组织结构变化、特性变化规律、改性工艺原理及设备要求。
化学工程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类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工程管理论文等。
应用研究:是指直接来源于化学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化学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要求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或新见解。其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研究与分析、应用和检验及总结等部分。
产品研发:是指来源于化学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遵循规范的产品研发工作流程,采用科学、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研发。其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及总结等部分。
工程设计:是指综合运用化学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从事的设计。要求须进行必要的正确的设计计算,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提出的方案必须保证数据准确。设计方案应科学合理、数据准确,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符合技术经济、环保和法律要求;论文内容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及必要的附件;可以是工程图纸、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方案等,也可以用文字、图纸、表格、模型等表述。
工程与项目管理:是指化学工程领域一次性大型复杂工程任务的管理,研究的问题可以涉及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或者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也可以是企事业项目化管理、项目组合管理或多项目管理问题。工程管理是指以自然科学和化学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化学工程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化学工程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理论方法综述、解决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或有效性分析及总结等部分。
冶金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基础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类论文;也可以是产品开发类或工程设计类论文,如产品研发,或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或某一大型工程设计项目中的子项目;还可以是针对冶金工程和技术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或项目管理论文等。
(1)产品研发:是指针对冶金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以及总结等部分。要求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性能或技术指标;阐述设计思路与技术原理,进行方案设计及论证、详细设计、分析计算或仿真等对产品或其核心部分进行试制、性能测试等。
(2)工程设计:是指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冶金工程领域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开展的设计。设计方案应科学合理、数据准确,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符合技术经济、环保和法律要求。论文内容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及必要的附件等部分;可以是工程图纸、设计作品、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方案等,也可以用文字、图纸、表格、模型等方式表述。
(3)应用研究类:是指直接来源于冶金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冶金工程领域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应能解决冶金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研究与分析、应用或验证以及总结等部分。要求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试验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定的先进性或实际应用价值,体现新观点或新见解。
(4)工程与项目管理类:项目管理是指--次性大型复杂任务的管理,研究的问题可以涉及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或者项目管理各个方面,也可以是冶金工程领域企业项目化管理、项目组合管理或多项目管理问题。工程管理是指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冶金工程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冶金工程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理论方法综述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或可行性分析以及总结等部分。要求就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工程与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对国内外解决该类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方法及相关领域的方法进行分析、选择或必要的改进;对该类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设计,并对该解决方案进行案例分析和验证,或进行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
(5)调研报告类:是指对冶金工程领域的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冶金工程领域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报告内容包括绪论、调研方法、资料和数据分析、对策或建议以及总结等部分。要求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既要包含被调研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又要调研影响该命题的内、外在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论文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撰写应符合《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beat365最新版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和本领域现行所有国家标准等有关规定撰写。此外,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还应符合以下规范:
(1)必须注明所用材料的具体化学成分、样品状态等。
(2)必须说明材料测试所用的仪器设备型号、测量方法原理、测试条件等。
(3)按国家标准或某行业标准完成的材料制备或测试方法,必须注明所依据的标准编号。
(4)必须注明材料制备和处理过程中所用原材料和化学试剂的出处和纯度等。
(5)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正负标准差。
(6)硕士学位论文应避免实验结果的简单罗列。应对各种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提炼或凝练,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线索性信息,供他人参考。
3.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要符合以下要求:
(1)学位论文工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深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
(3)学位论文中的前言部分应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由此提出论文研究的内容。
(4)学位论文的正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科研问题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5)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通畅,图表清晰,概念清楚,数据可靠,计算正确。
(6)社会评价较好(已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申请专利、项目获奖、通过鉴定或应用于工程实际等)。
论文评分要求:
(1)学位论文每份评阅成绩均达到70分时,则准予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当学位论文评阅成绩有两份及以上达不到70分时,则不准予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做延期处理;
(3)当学位论文有一份评阅成绩达不到70分,但平均评阅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且评阅成绩中无60分以下时,经学位论文作者和导师申请,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可加送一份学位论文进行评阅;若加送学位论文评阅成绩达到70分,则准予答辩,否则做延期处理。
4.创新性成果要求
申请人用于申请硕士学位的创新成果,应当在相应学科领域具有先进性,应当由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独立完成,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
申请人可以以学术论文和专利等多种形式(以下统称相关学术成果)呈现相关创新成果,并鼓励申请人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申请人达到学习年限后,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创新成果必须至少满足以下1条,方可申请学位。
(1)学术论文
要求公开发表(或录用)至少1篇和申请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均要求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者申请人为第二作者(校内导师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除外)不能作为申请人创新成果,beat365最新版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录用的论文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SCI、EI检索收录的期刊论文;《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beat365最新版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其他省级及以上期刊论文;由我校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外其他材料类学术会议论文。
注:期刊论文如进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则以检索报告为准;未正式见刊或未在线发表的期刊论文以录用通知为准;会议论文要求参加会议(含线上)并做口头报告。
(2)申报专利
至少获得1项我国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申请人为第一发明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人为第二发明人)或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专利权人须为beat365最新版。
(3)获奖
至少获得1项省级三等及以上且与申请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竞赛奖项(申请人为第一获奖人或者校内导师为第一获奖人、申请人为第二获奖人),获奖单位须为beat365最新版。竞赛包括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铸造工艺设计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和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